top of page

莊馨怡CHUANG HSIN-I

缺席的存在 04

ÊTRE DE L'ABSENCE IV

2022

花粉, 蠟, 木,銀鹽舊照片(皆由藝術家於法國旅居期間尋獲,拍攝者不明, 攝於1932-1952之間)

尺寸依場地而定

pollen, cire, photographies trouvées (argentique, 1932-1952, France)

Dimensions variables

十八張高低錯落的小照片浮貼在牆面上,伴著一條若隱若現的黃色虛線,它正微調著這些影像彼此間的水平高度,而在這平衡又失衡的視域下緣,是一層佈滿了許多微小碎屑的長形平台。這些藝術家長年旅居於法國期間所尋獲的舊相片,通常拍攝者佚名,偶有運氣從相片的背面得知年代記載, 大多是攝於1932至1952年間的法國各地。

 

這些拍攝的景色牽絆著不同的時間、地點和拍攝者自身的記憶,藝術家細心地以蠟包覆與封存每一張照片,隨後,在這淺淺的蠟質薄層上,劃出一道刻痕,和照片裡的海平面等高,並用花粉填補這道記憶風景中的縫隙。筆直而又間斷相連的金黃色水平線,彷彿因為失語而踉蹌的地平線不斷延伸著,在裂隙裡徒勞的倚靠。殘屑作為刻畫過程的見證與動作的召喚,它訴說著那些曾經存在卻也已經不再的痕跡。

 

蠟與花粉從來都不只是形式上的部署, 這些具有過程性的物質,無聲地紀錄了藝術家向下刻鑿的力道,以及填補縫隙的張力,儘管這些都 是注定模糊、消融的話語。它們溫和而且巨細靡遺地滲入了身體記憶,卻又宛如溪河中央的粼光, 短暫易逝,不小心就沈默了。

對藝術家而言,重複的手勢並不具備任何獨特的技巧,它只是一團密度很高的迴響,反覆指向缺席的存在。有時,創作的過程間接地呼應到一些瑣碎日常中的痕跡,也許來自一道縫隙,或是一枚壓痕,這些痕跡保持沈默,並承載了身體的記憶與情感觸動的頻譜。在這件作品中,藝術家用自己的手直接碰觸影像的時間厚度,即便是淺淺的拈著也是一個回望的手勢。這個簡單的動作實際上是某種撞擊,為了向物質喚回那若即若離的肉身記憶。如同當身體撞擊壁面所產生的聲響,會擴散出去 但又再度返回,然後我們才得以「聽見」撞擊,即使那只是遲來的回音,不斷地延遲、遠佚、無法回應,我們只能在原地悶聲聆聽遠去的迴盪。液態蠟如水流過,滾燙地繞過手指的指腹,並在銀鹽舊相片上留下一枚壓痕,讓影像在陷入朦朧之際,能夠露出一點時間的形狀。若觀者試圖辨識蠟層下的風景,勢必會經驗到某種失語的困窘,然而,痕跡正是以這種不呈現的方式在我們面前顯現。 被蠟包覆的影像,其指涉的意義已然沒入霧白的蠟層中,而在記憶的縫隙裡,那因物質而留存下來的思念,是探向家族記憶的痕跡。

Photo|劉彥宏 LIU Yen-Hong, 莊馨怡 CHUANG Hsin-I

bottom of page